冬日的严寒也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2014年12月3日15:00,科学会堂一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由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第10期“百年求索·院长讲坛”学术讲座在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主题为“二战后西方学界对德国历史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邢来顺教授受邀作为本期讲坛的主讲。来自多个学院的研究生们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邢教授首先介绍了以汉斯·乌尔思希·韦勒为代表的“批判史学派”的观点。他指出,韦勒是从负面来看待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所走的特殊道路。韦勒认为,民族社会主义“深深地扎根于德国历史连续性之中”,它的多数因素都可以“在德意志帝国找到,或者作为其政策的结果而得到解释”,德意志帝国的悲剧在于19世纪只实现了部分现代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要同步性一直没能够实现。随后,邢教授谈到了美国学者史蒂文· 奥茨门特的看法。他提到,奥茨门特通过辩证审视德国的文明,力图纠正人们在二战后对德国历史的全方位批判和否定,在指出德国历史阴暗面的同时,也展示德国人优秀的一面,以使人们看到一部客观公正的德国历史。最后,邢教授综合了韦勒和奥茨门特两种不同的反思模式,总结出了五点战后德国比日本更积极地反思自己历史的原因:即德国具有民主的传统和基础;战后德国经历了更彻底的改造和清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方式民主制度的联邦德国;战后德国为法国、苏联等国家所包围,压力巨大,而日本邻国弱小,且因冷战需要得到美国的扶植和支持;战后德国进行了彻底的民主教育,并通过法律形式保障反纳粹;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国家遭到严重破坏,痛改前非。
在讲座临近结束时,邢教授还对现场同学们提出的“如何看待福利国家制度”、“如何用奥茨门特的观点看待日本历史”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讲座让大家领略了邢教授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同时,也使同学们对战后德国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编辑 郭颖 摄影 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