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国家建设与基层治理”工作坊(第1期)成功举办

发表日期: 2022-01-17 作者: 阅读次数:

公管在线讯(通讯员吴旦魁、何勤)1月11日下午,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承办的“国家建设与基层治理”工作坊(第1期)成功举办。工作坊由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增阳教授主持来自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等机构的70余位师生参会

 

 

 

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勇教授以《公共性: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的联结》为题,历时性地介绍了政治学的产生,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以及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分立的过程。他指出,政治学附属于哲学体系,伴随现代国家的建构,政治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国家政权和国家治理问题。随着政府事务日益增多,以“治”为重点的公共管理日益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特性,但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政治学的重点是国家政权及其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国家公共职能派生的公共事务,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国家政权,就无所谓国家职能;没有国家公共职能的执行,国家政权也难以为继。“公共性”是两个学科的根本联结。两个学科在发展中可以相互借鉴,从各自的学科发展中获得学术资源。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一体两翼,要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即在他我中认识自我,在他我中发现自我,在他我与自我交流中发展自我!

 

围绕国家政权建设相关议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陈军亚教授作了题为《政权建设、“政治社会”与国家治理》的学术分享。对一个“早熟的现代国家而言”,中国的现代化建构到底在什么样的社会基础之上?基于对“政治社会”内涵的解析,陈军亚教授构建了“板结社会”与“缝隙社会”概念来描述相对于“现代国家”而言的“中国社会”的特征。她认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政权的确立及其统一性。为此,一方面,需打破“板结社会”对国家公共权力的阻隔,建立现代国家政权:另一方面,要努力消除“缝隙社会”的积弊,实现国家政权的有效治理。“将基层纳入国家,将社会纳入政治”,能够为理解中国现代国家的建设路径提供新的认识视角。中国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不仅具有政权建构的内涵,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实现国家政权向社会的扩张并构建“统一性”,运用扩张的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路径。政权建构和社会建构同步于现代国家建构的内涵和进程。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术新锐李伟老师,以《中国国家治理的规模与韧性》为题进行了交流。他认为,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实现必然要求中国的公共行政体制具有相当的韧性和灵活性,以应对特殊的空间规模和复杂的经济、社会等结构条件。通过构建“巢式委托代理”这一新的分析框架,结合多个案例,系统分析了不同情境下,各种委托代理模式的样态与机理。研究表明,灵活选择和建立委托代理关系的网络,是中国治理韧性和治理灵活性的根源所在。

 

对话交流环节,与会师生针对分享人的报告以及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高质量的学术探讨。

 

 

 

 

 

 

 

(审读人:冷向明)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382号华中师范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