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公共管理学院:整合资源、优化结合,全面促进毕业生就业

时间:2014-12-01 09:22来源:钟文锐 作者:钟文锐 点击:
      今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校 公共管理学院 毕业生处在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的环境下,就业情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据统计,公共管理学院2014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高达90%以上,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就业于大中型国有企

      今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处在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的环境下,就业情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据统计,公共管理学院2014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高达90%以上,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就业于大中型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网络公司等,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2014年上半年学院研究生应聘党政事业单位进入政审环节共17人次,且全员入选。 
      在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4届本科毕业生张超,不管是工作、考研还是其他方向,都及早确立目标,积极准备。在校期间修读人力资源管理和金融学两个学位,参与了两次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优秀学生干部”等20余项各类荣誉称号。最终凭借其丰富的履历签约于大型央企中国水电建设房地产有限公司。社会保障专业2014届硕士毕业生石蕾,在读期间曾担任校研究生会副主席、化学学院兼职辅导员,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先后被评为校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员。最终顺利签约武汉大学,成为了一名思政辅导员。石蕾与张超的就业典型事迹还入选了就业处编写的《赢在学涯——华中师范大学2014届就业典型毕业生自述》一书。
      学院党委书记李家文表示,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定期了解学院学生就业信息,在教职工大会通报就业率,动员导师关心帮助学生。公共管理学院初步建立起“学院领导统筹、政工干部推动、导师联动、全员参与”的多维就业工作机制体制,整合各类资源,优化教师与兼职学生相结合、网上网下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就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学院整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具体采取的措施如下:
      1.就业指导工作团队经验丰富。学院马书记、研究生辅导员魏寅长期担任本科生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任课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本科教学增设就业知识技能课程,增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拓宽专业口径,更能适应企事业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 
      2.成立就业指导加油站。学院领导、辅导员专门安排时间为学生就业答疑解惑。每年九月份邀请就业处老师或者学院领导专门就就业形势、就业策略与技巧进行讲解。辅导员利用年级集中机会详细说明学校就业政策、分享就业经验、提醒就业重要节点。
      3.就业信息渠道快捷畅通。要求所有毕业生加入学校就业处发布就业信息的微信,指定专门就业信息员,通过微博、QQ群、各导师组负责人第一时间发布就业信息。
      4.大力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学院积极建设“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习中确定工作。学院李书记、马书记参与多次参与市场开拓,为学生主动寻求就业机会。
      5.保持与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深度合作。公管院学生专业主要是公共管理学科,党政事业单位为主要就业去向之一。学校积极配合学校就业处,承办多期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公益讲座,合作机构包括中公教育、华图教育、考德上等知名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对于主动联系学院的就业单位,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校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学院保证提供招聘场地,并全力支持用人单位开展招聘工作,及时跟进单位,尽力保持与用人单位的长线联系,让学生“搭上就业直通车”。 
      6.未雨绸缪开展就业经验交流。每年3~5月份开展多期就业经验交流会,请优秀校友、求职表现突出的学生现身说法,交流求职心得,为低年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指明方向。 
      7.严格控制违约率。要求学生慎重签约、诚信签约,对于违约行为要求导师签署意见,协助做好学生教育和相关单位解释工作。
      由于专业调整的原因,公管院2015届仅有研究生毕业生,目前就业工作也在积极筹备、顺利开展中。
      对于公管院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属于文科生,对口企业少,就业单位选择面比较狭窄,且毕业生一般的工作单位逢进必考,导致毕业生就业时间滞后。李书记鼓励学生除了积极应聘外,也可作另一手准备选择继续深造,全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2015届毕业生,李书记寄语:学院会积极为毕业生服务,指导就业工作。建议同学们从实际出发,遇到适合的工作单位,要及时定下工作,不要错过良机;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就业单位,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就业和择业之间的关系,先就业再择业。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